今年初,歷下區出台了1號文件《居家養老服務實施辦法》,確定在去年投入600萬元的基礎上,今年增加投入專項民生資金2400萬元,為“三無”、低收入、失能、高齡、孤寡、空巢等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。同時,積極探索實踐“6+1”居家養老服務模式,彙集民政部門、辦事處、社區、家政公司、服務員、專業社工六方力量,齊心協力打造起“沒有圍牆的養老院”。
 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,如何讓老人們老有所養、老有所依,已成為廣受關註的社會熱點問題。因為養老不僅涉及資金投入,還是一項涉及政府職能轉變、社會各界協同參與的系統工程。
  政府出政策 擴大受益面
  面對全區9萬多名60歲以上老年人的養老需求,歷下區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,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監督者,突出政府為“綱”,帶動家政服務公司和社工為“目”,從而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。
  由此帶來的惠民效果一目瞭然,目前全區已有1132名老人享受各種類型的居家養老服務,比去年增加了500多人。歷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:“歷下區居家養老進一步實現了由‘兜底型’向‘改善型’轉變。”因為準入門檻降低了,在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8種情形里,獨居、空巢老人的年齡由原定的80歲降到75歲,百歲老人的年齡降到90歲;而對不足60歲的“三無”失能人員、支出型經濟困難老人,則可以採取逐級“一事一議”方式審批。
  此外,居家養老的服務時間由原來的四類調整為五類,服務內容也不再限於身體照料、家政服務,還有代買代購、精神慰藉、康復保健等內容。
  市場化運作 監管促規範
  用引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,並不是將這項惠民工程完全交給市場,政府部門還將監督職能貫穿於這項系統工程。
  為進一步釐清政府部門、服務機構的責任和義務,今年春節前後,歷下區在對已享受服務的家庭開展逐戶走訪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,統一印製了菜單式《居家養老服務指南》,公佈監督電話,細化列出5大項23個小項服務供老人自選,並針對每項內容規定《服務標準》;印製《居家養老服務手冊》,約定服務機構、服務員的9項職責和紀律。
  為提高服務質量,歷下區今年又引進3家機構,形成了4家服務機構承接全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良性競爭態勢;建立監督制約機制,將服務質量與核撥公司管理費掛鉤,加強對家政服務公司的監督與管理。優勢最大化 可持續發展
  在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中,專業化一直是難點之一。山東大學哲社學院社工系副教授張洪英告訴記者:“歷下區將政府部門、服務機構、專業社工組織等整合起來,註重精神慰藉等專業服務,形成了完整的服務系統,保證了居家養老服務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。”
  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95歲的奚爺爺就是享受精神慰藉服務的受益者之一。在需求評估調查後,由“朝花夕拾”項目社工定期入戶,聽他講過去的故事;兩個學期後,社工將資料整理成冊,形成老人自己的生活故事集。“朝花夕拾”社工項目不僅是老年人的精神陪伴,還幫助他們梳理自己的生命成就,肯定和喜歡現在的自己。
  為了讓居家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,歷下區近日開發、註冊完成了“6+1”居家養老信息數據系統,及時掌握老人的基本情況、享受的服務內容、服務時間等幾十項信息,還掌握著服務員的服務是否到位和服務質量得分等情況,形成區、街道、社區、家政公司四級共建共享格局,實現了信息錄入、政策宣傳、動態交流一體化。(本報記者 黃佳傑 通訊員 楊曉琳 柴勇)  (原標題:打造“沒有圍牆的養老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q96yqdbm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